《琥珀》教学设计(2024最新9篇)

时间:2024-05-05 08:33:52 投稿人:kaka003

原标题:"《琥珀》教学设计(2024最新9篇)"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白话文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琥珀》教学设计(最新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琥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二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 “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设计: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价值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四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化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

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

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

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 形成 发现 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琥珀》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 形成 发现 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 飒飒 澎湃 粘稠

掸掸翅膀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 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 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 )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 )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 )下沉,海水( )漫上来,树( )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 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 蝇蛛巧遇 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 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

奇 异 的 琥 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 科研价值) 上

天气炎热 蛛蝇巧遇 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

,奇异的琥珀

关于课后反思

品词读句,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整合:

在日常的阅读中,关注日后的写作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方式。归根到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以我口,表我意;以我笔,写我心;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学生有序、生动的写作能力的习得,光靠几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文本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如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句生动优美,作者用词准确精当。这些特点,需要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如,我让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就在这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中,就会自然学习、运用。

在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对课文的场景进行补充描写。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式和用词准确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写一个片段。现学现用,既起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巩固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

以上《琥珀》教学设计(2024最新9篇)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最新范文

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2024最新9篇)05-07

小动物冬眠了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优选7篇】05-07

二年级《坐井观天》说课稿(优选9篇)05-07

麋鹿教案(2024最新8篇)05-07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优选4篇)05-07

《桃花心木》课堂教学实录(优选7篇)05-07